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县关于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工作部署,今年以来,河头镇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连片稻田的“绿色田园”风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等复耕主体今年迎来早造的大丰收。
统筹部署,建立“三大机制”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部署,河头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面统筹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分级推进制”,对全镇疑似撂荒耕地1359.31亩进行全覆盖摸查,根据地理位置、周边交通、水利条件等情况将疑似撂荒耕地分为难复耕、可复耕地块,分类逐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对可复耕地块优先开展复耕行动,确保实现100%复耕;对难复耕地块因地制宜完善水利、交通、农业设施等方式逐步推进复耕。经摸查显示,河头镇复耕难度大面积883.32亩,可复耕任务面积475.99亩。层层压实责任 ,建立“每周通报制”,定期组织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专题会议,通报各村(社区)复耕工作周度进展,层层压实属地责任,同时充分利用镇班子成员驻村(社区)工作机制,由镇分管领导和各驻村团队具体抓复耕工作,加强对各村(社区)复耕工作的督促和指导,确保全镇上下统一思想,推动各村(社区)形成你追我赶的耕地复垦热潮。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平战转换制”。在农闲时通过大喇叭、悬挂横幅、走访入户等方式宣传复耕利好政策;调查了解群众在复耕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形成助耕工作台账,有效调动群众复耕积极性。在农忙时通过举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现场推进会、组织开展复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复耕财政奖补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志愿者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通过建立“平战转换制”,确保撂荒耕地宣传氛围全年无间断,时时有热点,推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
支部引领,破解“三大难题”
各村(社区)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多措并举化解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难题。破解不愿复耕难题。多渠道筹集资金为集中连片撂荒耕地清表,截至目前各村(社区)共开展集中连片撂荒耕地清表619亩,有效为农民减轻复耕工作负担。破解农用设施不足难题。深入了解各复耕地块的地理区位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劳动力存量等条件,积极筹措资金修建水渠、农用小桥、机耕公路等基础设施,据统计,近年来,全镇修建机耕公路超过6000米,改造提升农田水利10多处,修建农用小桥8座,覆盖农田面积达8000亩。破解复耕低效难题。积极探索“走出去 引进来”的工作方法,联动合作社、企业、乡贤等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公司(合作社)+耕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推进5家企业、本地农户和种植大户认领助耕共900余亩。料坑村党总支部牵头,发挥联农带农优势,探索建立“支部+企业+农户”的产销体制,推动标准化花生油加工厂——金田粮油顺利投产,有效引导群众规模化种植花生,推动本地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花生油加工厂今年带动群众新增种植花生300多亩。
强化保障,做优“三大服务”
群策群力,做优助耕服务。镇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联合各村(社区)党总支部、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春耕助耕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老人、困难群众等群体助耕水稻、花生、玉米、茄子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有效联农带农,形成复耕热潮,推进复耕工作纵深发展。截至目前,今年共开展助耕志愿服务活动24次。部门牵头,做优技术服务。镇农办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大讲堂、发放农业指导手册等方式加强农户种植技术指导;发放捐赠的助农化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政策性农业(种植类)保险等提高农户种植效益;加强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极端天气24小时值守监督机制等提高农户灾情应对能力,减轻农户因灾致困现象。党员带头,做优丰收服务。7月份,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通过开展“助农丰收,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纷纷走进村里,走入田间,深入群众,如在步郎村为留守老人收割水稻、在料坑村帮农户拔花生、在楼下村集体挖番薯、在河仔口村为合作社采摘和运送茄子等,切实为农忙分不开身的农民减轻耕作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全面守住耕地红线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据各村初步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河头镇有效推进撂荒耕地复耕591.98亩,种植水稻7180亩,花生约2000亩,玉米100亩,豆类、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种植230亩,产量可观,原本抛荒弃耕的土地转身变成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原本弃耕的农户、企业、合作社实现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以来的一轮大丰收。
下一步,河头镇将下最大决心、以更大力度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复耕复种任务,为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河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