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河村位于新兴县大江镇西部,距离县城40公里,下辖16条自然村。近年来,合河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做实做细“三突出三提升”,绘就了一幅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突出强基固本,在筑牢基层红色堡垒上促提升。坚持在阵地建设、党员教育、党群服务上出实招、下实功,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一是优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评星定级活动为契机,投入20多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提档,严格规范“一厅五室”标识、标牌服务项目、岗位职责、办事流程等,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增设关爱“两留”人员爱心驿站,建成合河村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两留”人员提供红色教育、居家养老、政策宣传等六大阵地功能。二是创新开展“日学半小时”活动。以“日学半小时”活动为载体,引导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推动党性教育入心入脑。结合实际开展“送学上门”,扩大学习覆盖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精心打造党员教育红色阵地。为传承红色基因,合河村串联合水党史室、第一个乡政权旧址公园及民间钟表博物馆,打造一条可学习、可观看的红色研学之路。探索“菜单式”“订单式”党员教学模式,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员学习需求,定制理论课堂、参观课堂、实践课堂等,有计划、分类别、分层次开设专题学习,让党员教育“活”起来。
突出产业兴旺,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促提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工作的“重要工程”,有效把红绿资源优势打造成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一是抓实“能人队伍”创建,助力大豆产业多点开花。围绕“做大豆文章”,合河村依托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驻站专家队伍,积极引导村民参加大豆种植技术培训班,辐射带动村内100多户农民种植大豆。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协助村民种植大豆、肉桂、青梅等特色农产品,合河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南药专业村。通过扶持本土人才,积极拓展大豆加工产业链,以村集体资金20万元入股大江镇祥合食品加工厂,新建一个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腐竹生产车间,助推合河腐竹厂规划化、品牌化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5万元。二是深耕民宿试验田,打造农文旅一体化党建示范点。着眼本村丰富的红绿资源,合河村党总支部把发展“民宿产业”定为2023年村级“书记项目”,以“书记领跑” 带动民宿项目建设。以水汶表村为试点,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的方式,串联沿途合水党史室、第一个乡政权旧址等红色文化场所,做实精品住宿、文化体验、亲子游乐、科普教育一体化的红色民宿服务。截至目前,已带动10户村民加入民宿改造计划,建成精品民宿3间。三是聚力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美丽镇村创建成效显著。以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为切入点,以镇党委开展“江河之恋 蜜豆初启”乡村振兴精品带建设为契机,利用“双报到”、主题党日等活动契机,推动党群合力加快完成水汶表村入口形象区景观提升、村道路美化提升、停车场建设等民生工程。积极发挥乡贤作用带动文旅产业链深度融合,逐步引进特色文旅餐饮业、亲子互动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域推进绿色生态水汶表村建设,使之成为大江镇乡村振兴精品带上的重要节点。
突出共建共治,在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上促提升。从强组织、优队伍、提能力入手,打造一贯到底 “动力主轴”,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一是加强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按照“一小组一册”全面摸排梳理全村16个村小组情况,推进村民小组规范运作工作稳步实施,强化对村小组活动场所、运行机制、基础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引导村民参与自治。目前,已设立村民小组16个、党小组10个,有效实现党建阵地下移、服务事项下移,打通党群联系服务“最后一米”。二是推行党建引领“多网合一”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为主轴线,构建“村党总支部-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的治理体系,建立网格党支部3个、网格党小组10个,配足配强37名兼职网格员,推进治理力量下沉全覆盖。大力推广民情日志“一线六民”工作法开展入户走访,收集记录村民意见和建议,建立起“民情台账”和“问题清单”,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有效解决了看病难、剪发难、饮用水安全等民生实事。三是用活党员积分优化党群服务。推行党群积分制管理,建立党群服务积分管理台账、积分兑换超市,“积”发农村党员新活力。重点聚焦“两留”人员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协助镇党委组建三支特色队伍,搭建三个服务阵地、推出三项特色服务,不断夯实“关爱一老一少”前置服务,推动实现从源头疏导减少矛盾纠纷发生。合河村委合水村获评2022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