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实施素质教育,在新兴县教育局的指导下,新兴县惠能小学积极探索双减下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学校以“五育融合”为前提,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学校本位,创设新型劳动学习方式,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一、构建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实践体系
学校全面梳理学生的日常校园与家庭生活,并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立足快乐生活、创意劳动、农耕劳作三大板块,将零散的劳动教育内容融合为九个项目式专题劳动子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校因地制宜开辟了生活体验室、烹饪室、烘焙室、室外烹饪基地、善耕园、惠耕园、能耕稻田、人耕菜园八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
1、生活体验室:用作学习折被子、绑鞋带、缝扣子等日常自我服务课程以及中药草的制作。
2、烹饪室:各班级利用班队课开展各类美食制作活动。
3、烘焙室:用于社团和课后服务开展的烘焙课程,烘焙课程由本校老师自主开发。
4、室外烹饪基地:中高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劳动乐园,学校定期组织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学会点火、生炉子、如何烧烤、烹饪的野外生存技能。
5、善耕园:主要种植艾草,学生采摘艾草进行各个劳动项目的开展。
6、惠耕园、人耕菜园:各班级根据季节特点在劳动课时进行播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除草、浇水、捉虫等进行日常管理,小小的承包地成为学生们课余时间的开心菜园。
7、能耕稻田:五年级师生一起把草地开辟为水稻田,各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节气来到稻田观察水稻的生长,跟着何国新校长学施肥、学打药,在天地的起伏间体验劳作的辛苦和快乐。
三、多样活动,让学生劳有所获
除了学校开设的快乐生活课程群培养学生叠拾衣物、整理房间、扫地擦地、清理垃圾等基本劳动技能,学校会组织学生学习一种做家务的本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等进行技能比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主动做家务的意识,锻炼一定的劳动技能,最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惠能小学首届劳动技能大赛(三年级整理书包、书桌)
惠能小学首届劳动技能大赛(四、五年级扫地比赛&垃圾分类)
四、打造新劳动教育活动范式
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在校园,还应该延展到家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不再停留于“劳”,而是将“五育”融合起来,不仅在学校内创新资源开发、课程创新、评价完善等,探索学校劳动教育落细落实的新模式,还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统筹社会资源,学生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让劳动实践伴随学生成长、成才。
1、家长进校园。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把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结合,请家长志愿者进来与学生一起动手做节日美食,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让孩子习得技能。
冬至包饺子
元宵节做汤圆
清明节做青团
2、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惠能小学把劳动服务延伸到社区服务。如三月份学雷锋月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新兴县小悟龟公益书吧进行清扫志愿服务活动,五月份组织学生把亲手做的艾香包连同真诚的节日问候一起送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助力抗疫。
志愿服务队新兴县小悟龟公益书吧进行清扫志愿服务活动
分享艾,传递爱活动
3、开展项目化劳动。利用本校的资源,以善耕园的艾草为主题的开展项目化劳动,研发艾草茶、防疫艾香包、艾草薄荷膏几个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探究中了解艾草知识,学习相关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养成积极的劳动品质。
项目式劳动成果1:红枣枸杞艾草茶
项目式劳动成果2:防疫艾香包
项目式劳动成果3:艾草薄荷膏
项目式学习促成了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和劳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得到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培育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赋予劳动教育鲜活的生命力。
“双减”之下,通往教育崭新天地的大门已经打开,新兴县惠能小学将继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重塑教育生态,让学校回归教育初心,真正落实立德树人。